第一百二十九章(2/3)

作品:《朱门锦簿

甘示弱,把船里剩余的丝绸踢翻在地后,还不忘了踩上几脚。

余月亭看在眼里,痛在心上。

“几位爷,有事好商量,不要这样,不要这样。”

“这还像句人话,在爷的地头做生意,就是要交保护费。”领头的伸出一把手。

“五十两?”

领头的摇摇头。

“五两?”

“你他妈的打发要饭的啊?”

“五百,五百两?”

“快给大爷拿钱,否则烧了你的船。”领头的叫嚣道。

五百两,还什么保护费,这不是明抢吗?一路平安无事,没想到在这热闹的扬州遇到这种无理的事情。余月亭下意识地捂紧自己的钱袋,暗下决心,就是被打死在船上,也不屈服。

“敬酒不吃吃罚酒,打死这个青州乡巴佬。”

一场群殴眼看就要爆发了,而瘦弱的余月亭绝对无法在这场博弈中取胜。在这种关键时刻,一个人出现了。

“掌柜的,还有丝绸吗?”一个彪形大汉出现在船头。

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一边倒的局面,这群小混混就像峨眉山上的猴子看到老虎一样,再也不敢造次。

来人不是别人,正是在南方名震一时的张士德,本名张九六,江苏泰州人,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(张九四)的胞弟。他从小跟随兄长以运盐为生,经常受到大户人家及官长的欺压,后来张氏兄弟在至正十三年(1353年)举起义旗。他在张士诚诸弟中最是强悍有谋,功劳也是最大的。

“张哥,没想到您会来,哥几个也没别的意思,就是想混口饭吃,您别介意。”

“你们就这样混饭吃吗?还不快滚?马上从我眼前消失。”

刚才还无比嚣张的小混混们夹着尾巴离开了货船。可见,这个人在黑道上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。

“谢谢张大侠解围,在下不知道怎么谢你,就送您几匹丝绸吧。”

“这是哪里话,几匹丝绸,在下还是买得起的。”

大汉用银子买了丝绸扛着下了船。天底下还是好人多啊,余月亭感叹到。

“余少爷,咱赶紧回青州吧,这世道太不太平了。”船主说。

“再等等看。”余月亭看着凌乱的丝绸说道。

既然敢来扬州,就没什么好怕的,还怕几个小不成?胆量是成功的资本,余月亭的胆量无疑成了他致富的基础。作为一个商人,没有超人的胆识和魅力是不行的。

俗话说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天下没有不赚钱的行业,没有不赚钱的方法,只有不赚钱的人。要想干一番大事业,必须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走到哪里,就把生意做到哪里。李嘉诚说:“做生意不应该自己设限,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,只要赚钱就可以进入。抓住每个行业盈利的最佳时机,大胆投资,生意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。”

在生意人看来,只要有钱赚,做什么无所谓。犹太人也有“一定要站到富人堆里”的思维。所以,生意人只要认真权衡其中的利弊,大胆投资,放手一搏,就能把别人看似无法完成的事做好。

回到船舱后,余月亭开始整理被弄乱的丝绸,同时也开始考虑是否该返航回青州了。他突然发现有包丝绸的外包装破了,并且露出的绸布上好像有一片黄色的污点。余月亭急忙翻开那包丝绸,用手扯了扯,绸布便被轻易地撕裂开来。

竟然在好丝绸中掺杂次品,这些昧良心的货主。那些已经卖出去的丝绸里难免有次品掺杂在其中,怎么办?就这样装作不知,烂在自己肚里,还是……

余月亭一屁股坐在船板上,心情郁闷至极。

“正派商人把诚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……”父亲的话在余月亭耳边回荡。

做人离不开诚信,经商更需要诚信。

余月亭看着船头飘扬的“昆山青州余富”的招牌,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要弥补客商的损失。所以,他又挂出了一个大牌子,只见上面写道:丝绸中掺杂着次品,请广大客商前来调换或退货。

这个招牌引来路人和客商们好奇的目光,人们纷纷议论:这个人的脑袋让驴给踢了吧,哪里有自己砸自己牌子的,难道是钱多烧的?

前来调换丝绸的客商对余月亭竖起了大拇指,对他的行为赞叹不止。

余月亭的这个举动虽然亏损了一些银两,但却为自己赚取了“诚信”的好名声,为他以后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余月亭的诚信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好好回味。

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,为人处世,一定要讲诚信。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;一个不讲信用的商人也是没什么前途可言的。小商人和大商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讲诚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朱门锦簿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九章,网址:https://www.254y.org/332/332544/1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