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章(一):关外大战(2/6)

作品:《真锋破胡传

才叫倭寇。这木曼子如无恶举,只能称倭,不可称寇。两者不难混为一谈。

戚景通道:“盟主有所不知,我们长期与倭寇交战,深知倭寇恶毒卑劣,手段其极,经常用一些看似弱小的女子来伪装,以便混在中原各地,刺探军情,我们不可让她的外表蒙蔽了双眼呀。”宜风道:“但是戚寨主也没有依据证明这个女子就是倭军派来的细作。”蓬莱沿海的居民深受倭患之苦,是以对倭寇极其痛恨。连云寨彭万里道:“师太不必对她仁慈手软,扶桑贼子,残暴凶狠,不知害了我们多少百姓。这种人我们宁错杀一百,也不会放过一个。”秦家寨秦公走出几步,愤恨道:“不但要杀了她,我们还要喝她血,啃她的肉。”

林展翔道:“倭寇与我们有血海深仇,这仇一定要报。我们对付的是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倭寇,而不是一个纤纤弱女子,如果对她都下得了手,那这跟倭寇有什么两样?”少林释然含笑说道:“林少侠言之有理,倭寇是该杀之,可这女子在没有证实她是细作前,我们岂能乱杀无辜?”马三保思考良久,说道:“大伙细想一下,她一个外族女子到我们中原来做什么,呆自家呆着不是更好么?既然到这来,我料她必有所图!目前是没有抓到把柄,但此人十分可疑,林兄须注意了。”林展翔道:“她其实是倭军随军的一名慰安妇,逃了出来又不敢回扶桑国,是怕被再抓去做军妓,所以流落中土。”

众人一言不发,看神色多半是不信,只不过没说出来而已。他们并非不相信林展翔,是信不过木曼子。因为这些话他们都猜到定是木曼子为了取信林展翔而告诉他的。

林展翔相信木曼子是因为和闯过倭军巢穴三山岛。那时林展翔被倭兵识破身分,锁了起来,林曼子还拼命救自己呢:“是倭军派来的探子,我们自然不容忽视,却要为难一个普通人就不好了。大家都是讲道理的人,在没有明确事情真相前,切忽妄动。想我华夏一直以来被誉为文明古国、礼仪之邦,若不问青红皂白乱杀人,岂不毁了我们国家上下四千多年来的名头么?”顿了顿又道:“我看这样吧,此女终究难脱嫌疑,就交由在下看管,便算真是敌军探子,在本人眼底下也休想作崇。如此各位应该放心了吧,待这仗打完,再行安置。”宜风道:“这最好不过了,我们与倭军交战在即,没必要为了一扶桑女子自乱阵脚。”其他人也表示同意。

丰臣将军引部分首脑人物入议事阁,再让国师孤延坐首席。可是孤延又推林展翔坐首席。林展翔盛情难拒,就坐上去。这也是众望所归。

大家一坐定,孤延茶水都不顾喝一口,便问:“丰臣将军,说说现在的情形,可有打探到圣上的消息?”丰臣将军起身说道:“倭寇十万大军已于数日登陆,如今正在关外十多里处扎营,据探子回报,他们还有二十门所向无敌的大炮。而圣上也是落在倭军手上,他们无非是想用圣上来要挟,让我们有忌讳,这样攻城就事半功倍,因此目前圣上应该性命无忧。”马三保道:“敌军虽众,我方武林人士加上守城的兵马,将近五万,却也能与倭军较量一番。前提是我们要先解救出圣上、毁掉他们的大炮。”孤延道:“在座的诸位有什么好计策就尽管提出来。不论如何,圣上是一定要救,更绝不能让倭寇攻入山海关内。”

戚景通第一个站起来,说道:“所谓知已知彼,方能百战百胜。下面就让大家来认识下我们的敌人倭军是一些什么样的存在。元未明初之际,便有扶桑人在我国沿海的一些地区出现,他们最初与咱们也只是贸易上的往来。不久之后,渐渐站稳了脚根,致此也现露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,开始干不用本钱的勾当,烧杀抢掠,无恶不为,甚至勾结海盗,屡犯我国沿海边境的渔民。百姓谈到扶桑人,都十分痛恨,就称之为倭寇。这些扶桑寇子凶残狡猾,善于隐秘在大海深处的一些岛屿上。朝延曾也派过军队过来,但是--”说到这里,他没敢再说下去,只是看看孤延、马三保、丰臣将军,显得是有言语顾忌。孤延何等精明强干,自然一眼就瞧破,说道:“戚寨主且说无妨。”戚景通这才说道:“朝廷曾也派了几回军队过来,却是随便巡它一两圈,最后没碰着,就不了了之。可以说朝廷根本都不重视倭患。”

虽然朝廷不并关注倭寇,以为他们不能掀得什么风浪,但戚景通和蓬莱诸寨的弟子一腔热血,仍顽强与倭寇作斗争,捍卫疆土。这点从戚景通的语气之中也看得出来。

听到这里,众人都在想,朱棣轻视倭寇作乱,却叫倭寇捉了去,真是自作自受。可没有人说出口。

戚景通招招手,一寨众手托一柄细长的利刀进来,摆在大家面前。不少人都知道,那把正是倭兵贯用的兵器。戚景通手指着那长刀说道:“这口兵刃叫柳叶刀。此刀单刃,形稍弯,背厚刃溥,柄有七尺,可双手持握,重轻适中,精钢锻造,有绝对的硬度和锋芒,堪称是完美的军刀,乃倭寇专使的武器。柳叶刀锻造技术在宋朝时期便已传入我国,因为它的造价昂贵,一直未能用于军事上,只成为艺术爱好者和贵族之人的藏品。扶桑倭人则大量铸造此刀,多用于战争,倭寇有了它,整体战斗力大增,才这般肆无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真锋破胡传 最新章节第六十章(一):关外大战,网址:https://www.254y.org/301/301284/142.html